查看原文
其他

那些天才少年的前世今生与未来

2017-03-09 张磊 新校长传媒


今日叙事

在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倡导下,1978年3月9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次破格招收20名少年,其中最大的16岁,最小的只有11岁,“少年班”随即正式创建。





那些天才少年的前世今生与未来


文 / 张磊(蒲公英教育智库研究员)



少年班是国内教育史划时代的一笔


在国内,提及“天才少年”,少年班是无法绕过的焦点。自1978年中科大少年班创建以来,近40年中,曾先后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加入少年班阵列。如今,除中科大和西安交大少年班仍在持续招生,其余高校由于各种原因均已停止招收少年大学生。


1978年中科大第一期少年班师生合影


那一年,和“少年班”名号一起响彻全国的还有3位少年班新生、天才少年:宁铂、谢彦波、干政。各地报纸、杂志、电视都对他们进行了铺天盖地的报道,其走红程度、示范力量更甚于今天的TFBoys。不过,造化弄人,举国关注之下,3位天才的后续发展却令人大跌眼镜:


  • 宁铂,当时被誉为“第一神童”,2003年出家,成为法师;

  • 谢彦波,因未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在国内国外均未拿到博士学位,回国后在中科大担任讲师,现从事研究工作;

  • 干政,因未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读博失败后回国,后因精神状态时好时坏,一直与其母住在一起,抗拒社交行为;


出家做法师、从事研究工作,当然无法代表天才陨落或人生不成功,只是与当初对他们的培养目标和预期确有偏离。三人中,干政步入《伤仲永》里天才“泯然众人”的轨迹,宁铂、谢彦波虽不至此,却也远未达到关注者们的期许(这3位少年天才的成长经历,可搜索相关报道了解)。从他们开始,少年班被认为是“揠苗助长”的负面报道始现报端,之后多年一旦“天才、神童今非昔比”的新闻出现,媒体必然会再拉出他们叹息一番。


少年班开创了先例,却也留下了“后遗症”——多年来,为媒体和家长提供了对超常儿童(相比“天才”,目前学术界更普遍的叫法是“超常儿童”)最严苛的标准:年少要能匹配宁铂、谢彦波的光辉履历,成年后得成为时代中流、社会砥柱。如果不行,就会自动退出老师激励学生、家长激励孩子的参考名单。


环顾四周,今天的中学早培班,小学、幼儿园超常儿童实验班,各种夏令营、冬令营,各种竞赛培训班、技能特训班……说到底,都是另一种维度的“少年班”。


也因此,导致了这些热点频频出现:


  • 家长们络绎不绝为孩子报各类班各种培训的现象;

  • 天才因不适应环境、社会遭退学、甚至自杀的新闻;

  • 专家学者“取消少年班,保证教育公平,还给儿童快乐童年”的大声疾呼。


然而,比起诸多负面新闻,少年班的真实发展情况却较少被提及。据中科大官方统计,截至2014年,少年班招收1261人,毕业1070人。走出202位教授,其中106人在美国任教,其他毕业生分布在国内外许多领域,成就卓越,知名校友不乏张亚勤、陈晓薇、马东敏、庄小威等。



一位参与过第一期少年班报道的记者曾这样理解其成立的意义,“在那个百废待兴、人才断档、知识荒芜的年代,需要一个、一批甚至更多的知识英雄来唤醒国人对知识的渴求,对科学的重视。”从这点来看,少年班完成了它的使命,影响深远。



同时代的国外天才少年研究项目



对于天才少年的关注与培养,各国途径有所不同。和我国少年班同时代的,先有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创立于1971年的“数学能力早熟青少年项目”(Study of Mathematically Precocious Youth, SMPY),后有1979年同在该校创立的“天才少年中心”(Center for Talented Youth,CTY)。


SMPY是目前为止历时最长的天才少年研究项目,这一项目也直接转变了美国教育系统鉴别和支持天才少年(早慧儿童)的方式。SMPY主要目的是通过早期发现数学能力(尤其是数学推理能力)方面的超常学生,并为他们提供各种优化的教学机会促进其更快发展,使其潜在能力全部发挥出来,以便尽早地、更好地在社会中发挥作用。SMPY的结果表明“相较于刻意联系或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早期认知能力对成就的影响更大”,同时,SMPY的研究数据支持让天才少年们进行跳级。迄今,SMPY已追踪了5000多位早慧儿童的职业发展和成就,其中许多人都成为了成就颇高的科学家。


和SMPY不同,CTY创始人朱利安·斯坦利博士并不提倡天才们利用跳级或提前进入初中、高中或大学来加速完成学业,而是鼓励他们利用暑期、周末以及平时的业余时间,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以加速或充实的形式加深或拓宽自己的知识内容。自创办以来,美国已经有100多万中小学生经历了CTY“天才少年搜索”计划,其中10万人通过考试进入到CTY学习(分暑期夏令营、在线教育、家庭学术计划三种形式)。其校友包括Facebook 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谷歌创始人谢尔盖·布林等。


不难发现,SMPY和CTY分别对应了少年班和夏令营、冬令营等教育模式,或者,为后者提供了参考。



“天才”的标准是什么?


“天才”现象,无论古今中外都会引起重视,一经证实,必然记录在册。我国古代,如《过秦论》作者汉代贾谊,年少成名,才华卓著、思想超群,被视为旷世奇才;再如,十八岁就画出《千里江山图》的北宋天才画家王希孟。国外著名的天才,如莫扎特,5岁作曲,终身保持原创音乐能力;数学家高斯也是公认的天才,且保持数学天分至晚年。


通过一些有据可考的人物传记、文献资料,著名经济学家汪丁丁分析出天才少年(国内更普遍的叫法是“超常儿童”)通常具备的一些表征:


  • 不合群  超常儿童或天才人物,在他们所处的社会里往往与社会脱节,他们喜欢独自工作,尤其不喜欢社交,有些像今天的自闭症儿童。而被诊断为患有自闭症的儿童,确实更经常地表现出数学和音乐才能;

  • 原创性  在任何方面,或仅限于某些方面;

  • 智商  智商测验通常高于140,或180(这一测验至今只适合西方文化);

  • 一点点疯狂  这是罗马智者塞内卡的描写,“没有一位天才是不沾点疯狂的”;

  • 创造的激情  超常儿童常因违反幼儿园或小学生常规的行为规范,而被视为“问题儿童”。


看到这里,老师和家长们是否在暗自将学生或孩子对比上述表征,以作纠正?按智商靠前1%来算,我国的确有不少儿童在超常儿童范围内。以中科大少年班学生为例,经有关专家测试分析,少年班学生的智商在120~127之间,是很多智力优秀的儿童所处水平。



相信很多人年少时都问过自己类似的问题:我拥有什么天赋吗?


如果一个孩子学习成绩并不优异,但很擅长玩乐高和拼图,算不算天赋?日本经典漫画《哆啦A梦》里的主角野比大雄经常考零分,但翻花绳和射击很厉害,算不算天赋?


这样的“天赋”算“天才”吗?从以上表征来看,是符合定义的。但相信在很多家长眼里,更盼望的是孩子拥有“学习上的天才”,而非“不务正业的天赋”。


于是,有太多家长希望孩子是天才,却最终扼杀了天才。



超常教育怎么正确开展?


望子成龙的背后,是整个社会,对丛林法则的加固与信奉:适者生存。如果孩子的确是超常儿童,这种期待会更加强烈。


当然,在此无意批驳“适者生存”以及抱持这种理念的家长。而且,超常教育有严格的科学依据:在10岁至15岁时对超常儿童进行鉴别和培养,是超常儿童脑力资源的最优开发时期。



关键是,超常教育怎么正确开展?


1.正确认识超常教育是关键


关于超常教育,有几个关键点必须梳理清楚。


1) 超常教育的因果关系


超常教育是“针对超常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而进行的,旨在使他们得到良好发展的教育”,而不是“把常态儿童培养成超常儿童的教育”。


2)超常教育需要包容性


超常儿童“不合群”、“疯狂”的表征,与传统教育中的规范、纪律是相抵触的。如果无法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空间,也请尊重他们的“另类”。


3)对成功教育的理解有偏差


到底怎样算成功?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马云算成功,农民用好技术,提高粮食产量算不算?教师送出一批又一批健康向上的学生走进更高学府,走向社会算不算?对于“成功”,除了家长、老师,更需要的是社会和时代的正确理解。


2.摸索发展中的超常教育


少年班是超常教育的诸多形式之一,但基于多年探索发展的经验及成果,它仍然是最具代表性和参考价值的形式。


1)中小学超常教育发展


1985年,北京八中创办第一所超常儿童实验班(2016年已停止招生),随后,全国各地近百所中小学、幼儿园开始开办超常教育实验班。


在北京八中少儿班,学生10岁左右入学,用4年时间完成小学五年级到高中三年级8年的课程,然后参加高考成为“少年大学生”。一位数学老师表示,八中少儿班提速的方法,一是靠学生自主学习,二靠老师打通知识体系提纲挈领地教学,比如数学科目,就是打通了初高中数学内容,通过带领孩子做研究式学习实现提速学习。


2)大学少年班超常教育发展


大学少年班的教育也在不断改革。1985年,中科大针对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仿照少年班模式开办的“教学改革试点班”;2010年,开办通过先面试后高考录取的创新试点班。如今的少年班,探索的是一条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模式。



而少年班重视对心理和体能方面的选拔模式,对中小学教育也有很好的启示和引导。


3.超常儿童也许可以这么教育


1)“超常思维”训练技巧


从北京八中少儿班“提速”的方法来看,超常教育并不神秘,“打通学科”、“研究式学习”等教育理念甚至早已进入普通课堂实施开展。因此,在方法得当的前提下,可以为孩子培养一点“超常思维”。


有一档名为《天才儿童》(Child Genius)的综艺节目,也能为我们解答不少超常教育的疑惑。节目中,选拔自英国智商最高的0.1%的孩子们将通过数学、记忆力和综合知识测试、拼字比赛、总决赛(除其他环节,还包含辩论),争夺年度天才少年的桂冠。在四个比赛项目中,除了综合知识,数学、记忆力、辩论考查的其实是孩子们的逻辑推理能力、联想记忆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可以此为参考:


①逻辑推理  对于孩子,归纳、概括的能力就是逻辑推理能力的基础。可以这样训练:


老师先把第一组题做出来,让学生判断推理结果是否正确,再让他推理出第二组题的结论,并再度延伸。


a.

老师:苹果、梨、香蕉、西瓜都是水果 → 苹果是水果 → 梨也是水果 → 香蕉、西瓜也都是水果

学生:汽车、火车、飞机、轮船都是交通工具 → 汽车是交通工具 → 火车也是交通工具 → ?


b.

老师:图中一共有12个正方形



学生:图中一共有____个三角形?



②联想记忆  可以培养孩子从记忆扑克牌顺序或物品摆放的顺序(不宜太多,从3个开始慢慢加多),让孩子运用自身熟悉的内容来形成记忆点,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可以进行类似训练:


记忆3张扑克牌:红桃3、方块Q、黑桃5。可以用生活场景帮忙:下午3点(3),我想看最爱的(红桃)动画片(花面牌)“小猪佩奇”(Q,人物设定),但妈妈说只能看到5点(5,黑桃代表不高兴的情绪)。然后逐步增加。


③批判思维  可参考这个视频《TED:5个技巧教你养成批判性思维》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s0324gkpap2&width=500&height=375&auto=0


2)超常儿童也遵守1万小时理论


国外的超长儿童培养经验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吗?我们可以参考《天才儿童》节目中孩子们的案例:


  • 8岁国际象棋天才约书亚·奥特曼,妈妈希望他在5年内,即13岁之前成为史上最小的国际象棋棋王。为此,妈妈特意为他制定了1万小时的高质量训练计划,每周下50个小时,每个月200小时,每年2400小时。算下来,约书亚每年要参加200多场比赛。

  • 10岁的李龙吟已经是门萨俱乐部(世界知名的高智商俱乐部)会员,一年前进入中学学习,拿到过钢琴最高级别的考试。每天放学,他还要实施父亲制定的计划:半小时锻炼身体、1小时作业、半小时家务、1小时中文学习、半小时有教育目的的休闲活动(如打乒乓球,在过程中进行知识问答)。


这只是两个孩子的日常训练,备战天才少年比赛的特训除外。跟国内诸多虎爸虎妈相比,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有一点值得注意,他们中大多数制定的训练计划都围绕着孩子的兴趣,而没有刻意针对学科知识。


此外,尽管每位家长都对孩子充满信心,但在尊重孩子意愿的情况下,丝毫没有松懈对他们的训练。而在阶段落后或最终被淘汰出比赛后,家长给予孩子的也是满满的认同和鼓励的拥抱。


或许,这才是超常儿童的正确教育方式。



“教育日课”栏目

征稿邮箱:2594889720@qq.com


尊重原创,支持好文

喜欢本文,可识别下列二维码向作者打赏 ▼

新校长传媒“教育日课”栏目正式开启

面向作者本人的打赏机制也正式启动


▼ 

作者 | 张磊,蒲公英教育智库研究员

责编 | 黄春霞

“新校长传媒”商务合作请联系 023-67450968


推荐阅读

点击关键词,阅读更多“日课”相关内容

最可爱的人 惊蛰:自然教育

今天的德育 挑战式学习 | 最美女先生

养育参考书 如果教育是诗




/ 小学语文最前沿的课程方法论 /

点击下图,一键报名 ▼

/ 《新校长》3月新刊 /


点击"阅读原文" ,一键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